斯人?是人?

这几天网络很热闹,都在谈论语文课本上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说从1961年的教材以来,都是“是人也”,评论里很多网友也说自己学的是“是人也”,但也有很多人说自己学的是“斯人也”。。。。。。

作为80后的我记得是“斯人也”,之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单纯的觉得“斯人”这两个字搭配在一起显得很美,当时也曾和同学开玩笑说“天降的大任是给斯文的人的。。。。。。”

老王查资料才发现“斯人”这个词是真实有的,最早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意思是这样的好人却得了这样的病。

孟子·告子下

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国学经典选粹》中的《孟子·告子下》

有人说是曼德拉效应,正如当年大火的那句“元芳,你怎么看?”,虽然编剧和两位主角后来说剧中没有这句台词,但丝毫不影响这句话在大家心里面默认就是出自剧中。

记忆真的会被篡改吗?尤其是互联网发达之后,似乎谁的声量足够大,谁就占据了唯一的正确答案。
我曾和小王子聊天:你知道我们那时怎么叫小伙伴去游泳的吗?
小王子:打电话?
我说那时农村是没有电话的。
他说那怎么办?
我笑起来,说,我们都是跑到他家房子外扯着嗓子大喊的。
他很难理解。
我说这句话,突然很怀念我大喊过的每一个名字。

那一刻,我也有一丢丢难过,似乎过去的那些快乐,只能留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了。那时,很多玩具都是自己手工制作,木陀螺,铁滚环,水枪,玩具枪。。。。。。

那时,会把喜欢的歌的歌词抄在专门的本子上,然后贴上明星的头像贴纸和剧照贴纸,永远不会忘记它们。现在手机播放器都有歌词,记忆交给网络就行。

那时,会去小卖部买很多明信片,送给不同的朋友:下课偷偷塞到同学课桌里,邮寄给远方的朋友。。。。。。

那时,和谁关系最好,会送上一盘他喜欢的明星的磁带,以后离别了也会留着作为纪念。现在只会拿出手机发多几条信息或打个视频电话,再或者发个红包,清空聊天记录后,青春也没了。

那时,发不了视频,只能文字写信,灵魂先相互吸引,外表也只能退居其次。哪怕再对不上眼,一聊天又能瞬间回到那没日没夜的通信中。现在,看不上就划走,连碰撞的可能性也没有。

那时,人与人真的好近。想找一个朋友,跑到对方的房子外:出来玩了!现在打电话不接,就不会再打第二遍。

一切都变了,一切都便捷了,一切都能用手机来解决了。但好像又失去了很多。小王子经常好奇的问:当年你们怎么过来的?我开开心心的说:也不比你们现在差啦。

我突然怀念过去,但并不是想活在过去。当钱包也不再使用时,喜欢的人的照片再也不能偷偷藏在夹页了;当成手机的桌面也行,却又似乎少了一点点窃喜。

我想留住所有过去的回忆,包括每一个你,你们。这或许也是当初我建站的初衷之一吧。

老王发布于2022-11-02 11:44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赞助 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