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信息学奥赛圈,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不仅是行业发展的转折点,更折射出编程教育在资本、政策与技术浪潮中的复杂生态。
年初,某知名赛事的暂时停办,看似突然,实则是矛盾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个曾被誉为青少年编程能力试金石的赛事,初期以纯粹的技术比拼赢得口碑,后期据说是因为“包圆”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感受到“变味”的尴尬,当参赛者意识到赛场上的胜负更多取决于机构的资源而非自身的代码实力,投诉自然接踵而至。此赛事的暂时落幕,与其说是一个赛事的终结,不如说是市场对“资本裹挟教育”的无声抗议。
2月,CCF的新规,则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编程赛事的另一重矛盾。将CSP-J/S认证的年龄门槛设定在12周岁,表面上是为了规范参赛秩序,实则暗含着对低龄化竞争的纠偏。近年来,编程教育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不少机构打着“赢在起跑线”的旗号,将本该属于中学阶段的算法知识,硬塞进小学生的课程表。这种拔苗助长的模式,不仅让孩子们过早背负竞争压力,更催生了大量功利性的应试培训。新规实施后,报名人数的锐减在短期内可能影响收入,但从长远看,却能过滤掉一批非适龄的参与者,让赛事回归到选拔真正热爱编程、具备潜力的青少年的初衷。而第一轮单项报名费从50元到100元的调整,与其说是涨价,不如说是对赛事成本的合理回归 —— 当商业赞助因行业整顿减少,适度提高费用以维持赛事的专业水准,未尝不是一种负责任的选择。
5月初,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取消 “编程创作与信息学专项赛”,则反映出赛事体系的深度调整。作为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其赛项设置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专项赛的取消,或许是因为赛事内容与其他编程赛事过度重叠,或许是为了突出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属性,但无论何种原因,都传递出一个信号:编程教育正在从“单一技能比拼”向“综合创新能力培养”转型。当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简单的代码编写能力已不再稀缺,真正需要的是将编程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这种转变,对培训机构和参赛者都是一种考验 —— 那些只会教孩子死记硬背算法模板的机构将被淘汰,而能引导学生用代码实现创意的教育模式,将获得更多机会。
某知名编程培训机构的暴雷,无疑是今年最令人揪心的事件。预付款无法退还,不仅让家长们蒙受经济损失,更摧毁了行业的信任基石。在“双减”政策和AI热潮的双重刺激下,编程赛道曾一度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大量资金涌入让培训机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当市场红利消退,那些靠预售、疯狂扩张维持运转的机构,很快就暴露出血流不止的财务漏洞。官方介入后的解决方案难以令人满意,恰恰说明编程教育的监管体系仍有待完善。预付款监管、师资认证、课程标准等环节的缺失,让行业游走在无序竞争的边缘。这次暴雷事件,或许会成为推动行业规范化的契机 —— 当市场清理一批不合规的机构,当监管政策逐步落地,真正有教育情怀和专业实力的机构才能脱颖而出。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编程教育的价值从未被如此高估,也从未被如此误解。一方面,AI技术的普及确实需要更多具备编程思维的人才,这为编程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不少人将编程等同于“AI时代的生存技能”,陷入“不学编程就会被淘汰”的焦虑。这种焦虑,让编程教育一度成为“双减”后的替代品,成为家长们为孩子寻找的新赛道。但事实上,编程更像是一种语言,一种思维工具,它的价值不在于能写出多少行代码,而在于能否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解决问题。那些真正在编程领域取得成就的孩子,往往不是因为过早接触代码,而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抗挫折能力。
随着本周期(2022-2025)教育部白名单赛事进入尾声,未来的编程教育生态充满变数。免费赛事的减少或许是大势所趋,毕竟专业的赛事组织需要场地、设备、评委等多方面的投入,完全依赖财政支持并不现实。但收费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建立透明的成本核算机制和合理的价格体系。当赛事运营方能够通过合理收费覆盖成本,而不必依赖资本输血;当参与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费用的去向和赛事的价值,编程赛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2025年的编程圈,注定是喧嚣与重构并存的一年。资本退潮后,留下的是更清晰的教育本质;政策调整后,呈现的是更健康的竞争环境;技术变革后,需要的是更创新的教育模式。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与其追逐赛事的风口,不如回归兴趣的初心;对于机构和组织者来说,与其纠结于商业利益,不如坚守教育的本分。当编程教育褪去浮躁,回归到“让更多人用代码改变世界”的初心,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AI的普及,不知道能不能协助孩子们的编程能力的提高,当然还是要有兴趣才行。
现在企业分纯手写代码和ai协助增加效率,不过记住不少实例还是更好的。
这篇文章适合在公众号或者拓高,哈哈。